
街賣者的商品真的那麼貴嗎?揭開真相的背後故事!
街頭,不是一個恆定安穩的生存空間,不清晨的台北車站附近,
人車稀少,有人已經在高架橋底下賣起還沾著昨夜露珠的玉蘭花。
等太陽再升高一些,地瓜媽媽就會推著車子出來,裡面已經擺滿烤好的地瓜。
再晚一些,各個捷運站附近陸續有販賣生活用品、口香糖、或大誌的人們趕在上班族進辦公室前爭取兜售機會。
這個時候的城市裡,上下班的人們互相交錯,鮮有交集。兩個世界人來人往,建構出台北市的兼容並蓄,多元包容的城市樣貌。
他們好像永遠都在那裡,如同我們日復一日地上班、上課一樣。
這些街頭上的人們,實際上看似百般無賴 卻隨時都要準備躲警察的風險。
生活在街頭的街賣者,沒有精力與金錢去租攤位擺攤,他們的日子充滿辛酸與不便。
缺乏隱私使他們的生活透明無比,風吹雨打已成日常挑戰,而偶爾誤闖禁地,不但可能惹來麻煩,
甚至還會引發檢舉達人來擾亂生意。
法律的天平也很少傾向於他們,即便需要幫助,也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對待。
在這個夜晚,他們或許正面臨驅趕的命運;而這個燠熱的夏天,烈日可能讓他們中暑,試圖進入捷運站避暑,卻又面臨被檢舉的風險。 有人常疑惑:這些人在街頭販售商品,這樣做是否違法?
我們該不該幫助這些街頭商販,甚至鼓勵這樣的行為?這樣的問題激發了更多社會的討論,背後則是大眾的偏見與同理心間的一場拉距戰。
在不夠兼容的體制下,街賣就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。
常常會有一些街賣者因為到地下街、捷運站或百貨公司裡販售,而成了新聞裡的主角(身障者百貨內兜售 保全竟踹輪椅驅趕);也有地瓜媽媽推著沈重的車子逃警察、大誌販售者躲到巷子裡做交易,甚至身障街賣者推著輪椅在繁忙的公路旁兜售,車子與他們擦肩而過,旁邊舒適安全的車站大廳卻是他們不能踏入的禁地。
去年,百味蹲點的巨輪集團C老闆,就曾組織身障街賣朋友到總統府陳情,訴求廣場、捷運站以及一些風景區可以開放作為街賣販售站點。「希望政府能給我們這些身障朋友一些保障,像是規畫一些地方,讓我們安安心心的賣,不用在街上跑,可是也得不到長官他們的支持。」
在規則以外,還是有不少友善的警察、民眾與街賣者形成一定的默契、在法律邊緣給予出口,寬容彼此的存在。譬如那一次陳情,也有位便衣行事一起去了。「在他們眼裡,這個也不是說合不合法,因為我們是帶著東西去賣,不是去乞求,警察其實也不會去開你們罰單,你們能自立更生那是很好,也是幫政府解決問題。殘障補助頂多每月NTD3,500-5,000,沒辦法租房子,若是沒有街賣,他們連吃飯都不夠。」
但默契畢竟不是長久之計。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善良,雖然強制驅離、開罰單的案例正在減少,但每隔一段時日,社會版上就會出現街友被取締、警察踹街賣者等新聞,說明了街賣者仍舊需要法律的保障,惟現行的制度或許做不到這一點,甚至越幫越忙。

後記
現在你是否多少為他們改變想法呢
友站推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