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死前花光光才是王道 美國富豪揭4理由「退休金不需存太多」
帕金斯在2020年推出話題之作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:懂得花錢,是最好的投資——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》(Die with Zero: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),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主張在退休後將所有財產花光光,顛覆過去傳統的想法。他以前拚命存錢為了退休,如今轉念後,他反而渴望在退休後將積蓄用於豐富自身經歷或支持子女發展,不想留一大筆錢當遺產。
帕金斯的觀點挑戰了傳統的退休規劃模式,他觀察到許多人為了存錢而犧牲了當下的生活品質,甚至錯過了許多獨特的體驗。他認為適度將金錢花費在生前體驗上,即使會減少未來的儲蓄,也並非不值得。
根據帕金斯的觀點,大多數人並不需要龐大的退休金,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:
1. 退休後淨資產通常會繼續增加
令人意外的是,退休後淨資產往往並非減少,反而持續累積。所謂淨資產,指的是總資產減去負債。根據帕金斯的研究,約有三分之一的退休者淨資產不減反增。美國聯準會2016年的資料更具體指出,75歲以上退休族群的淨資產中位數(28.16萬美元)和平均值,皆高於65至74歲族群(中位數23.76萬美元)。這顯示,儘管存在花光積蓄的個案,但對大多數人而言,退休後的淨資產仍呈現穩定的成長態勢。
2. 最糟情況下的高額醫療費 儲蓄根本無法負擔
退休後的醫療費用往往是令人咋舌的開銷,讓許多為老年生活儲蓄的人感到憂慮。然而,帕金斯認為過度擔憂並無必要。他指出,像是動輒數百萬美元的癌症治療或一晚高達數萬美元的住院費用,幾乎是個人儲蓄難以負擔的天價。帕金斯主張,與其為了那種最壞的情況拚命存錢,不如將重心放在年輕時的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,這才是更聰明的做法。
3. 老後的支出其實很容易減少
退休後,生活型態的轉變往往伴隨著日常開銷的縮減,進而降低整體支出,因此大多數退休人士並無過度花費的疑慮。帕金斯觀察到,家庭收入與支出的中位數比例約為1:1,說明支出與收入同步變化,雖然醫療費用可能上升,但衣著、娛樂等其他開銷的顯著減少,往往能抵消這部分增長,使總支出呈現下降趨勢。
4. 多數人只會花掉一小部分儲蓄
他透過廣泛收集的退休預算數據來佐證這個論點。數據顯示,退休前擁有50萬美元(約新台幣1,500萬元)以上儲蓄的人,在長達20年的退休期間或直至過世,平均僅動用了11.5%的存款。即使是退休前儲蓄不足20萬美元(約新台幣600萬元)的人,在退休後的18年裡,平均也才花掉四分之一的存款。
友站連結

